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法制專區 > 法律學堂專區 > 調解委員溫馨小故事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精益求精 太平區調解會廖美琳調解委員

太平區調解會廖美琳調解委員
太平區調解會廖美琳調解委員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作為調解委員,我們必須持續學習,以適應社會需求。在法制局的教育訓練課程中,前來授課的檢察官分享了從「評價調解」轉變為「促進式調解」的歷程,使我們對此有更深刻的理解。
過去的調解多依賴主觀評價與實務經驗,雖能解決爭議,但未必滿足雙方需求。促進式調解則強調對話與共同利益,讓當事人表達訴求,量身訂做解決方案,提升調解的實用性與公平性。
促進式調解的核心在於促進對話與達成共識,唯有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浮現,我們才能真正發揮調解委員的職責。因此,我們必須持續學習與實踐,在實務經驗中探索最適合的解決方式。
以下案例將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促進式調解的運作方式。
年長者王清雲因家門遭大學生林齊一與趙子興毀損提告,法院安排先行調解。事件起因於王清雲家門外的兩扇鐵門,其中一扇被潑上油漆。王清雲所提出的民事賠償條件除了要求回復鐵門原狀外,還希望另一扇未受損的鐵門也一併清理。而大學生林齊一與趙子興則認為自己並未損害另一扇門,因此無法接受這一要求,導致調解陷入僵局。
在雙方的對話中,我發現他們都希望和解,但彼此立場分歧。傳統調解方法通常會引用判例或法律條文進行勸說,甚至透過主觀評價來引導和解。然而,本案告訴人王清雲堅持自己所提的條件,使調解進展停滯不前。
為了促進雙方的溝通,我提出了建議:請他們先自行商量,我暫時不介入,並於10分鐘後再回來與當事人洽談。這一策略給予雙方更多時間以自己的方式溝通,最終在15分鐘後,他們達成了共識。
令人驚訝的是,雙方經過私下交流後,彼此信任增加,王清雲最終決定「不求償」,只希望討論如何共同回復二扇門的原狀。顯然,他們不需要法律約束,而是希望以私下協商方式解決問題。王清雲表示,金錢雖能彌補損失,但無法真正讓對方意識到其行為的後果,這樣的賠償是沒有意義的。而兩名大學生也十分感謝王清雲願意免除他們的民刑事責任,並讓他們自行修復及清潔這二扇門。
這個案例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有時候金錢賠償雖能解決問題,但真正的關鍵是如何避免再犯。他們3人最終像祖孫般和樂地討論如何完成修復工作,這樣的結果才是雙贏局面。
這次的調解過程讓我們成功運用了老師所教授的方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並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我們也體會到「折服效應」的力量,從中獲得啟發。這種效應不僅突顯對話的重要性,也讓我們理解,促進式調解的真正價值在於建立信任與理解,進而為雙方創造更理想的解決方案。
「精益求精」的理念在此過程中展現無遺。我們不僅追求更高的品質與更好的結果,更在已達成的成就上不斷改進與提升。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必須持續學習與成長,以適應社會的需求。促進式調解的核心意義在於透過對話與協商,幫助當事人達成共識,妥善解決爭議。
唯有不斷學習、實踐與調整,我們才能成為真正的資深委員,並在調解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讓我們持續努力,透過不斷提升專業能力,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為更公平、公正的調解機制貢獻心力。

相關圖檔

  • 市府分類: 法律權益
  • 最後異動日期: 2025-04-30
  • 發布日期: 2025-04-30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政府法制局
  • 點閱次數: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