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相信他沒騙我!我不相信他騙我!這是許多受害者在調解過程中最常表露出的心聲。
在多年擔任調解委員的經驗中,我見過無數像王太太這樣的案例。他們不僅因為信任而落入圈套,更多的時候,是內心的貪婪與對美好生活的渴望驅使他們做出錯誤的決定。即使證據擺在眼前,他們仍然不願意相信自己被騙,寧願選擇等待、期待、甚至自我欺騙。
本件故事的主角王太太是與我相識30年的朋友,基於朋友的情誼,在這一場長達數年的詐騙中,我為了幫助他度過難關也借過她不少錢,最後在債台高築的情況下才在朋友群間傳開。
王太太今年七十歲,頭髮花白,身形瘦削,卻總是帶著一種與年齡不符的執著與堅定。她坐在調解會的會議室內,雙手緊握著重要的資料,飄忽不定的眼神中透漏著不安與忐忑的神情。
事情的緣由要從六年前說起。那時的王太太在兒女各自成家後過著平凡清閒的日子,但卻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了一些寄託。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她在社區活動中心聽到一位熟識多年的朋友淑芬提起要集資投資納骨塔的訊息。
「這是未來的趨勢!」淑芬信誓旦旦地說著,「土地有限,納骨塔的價格只會越來越高,投資這個一定不會虧。」
對於這樣的說法,王太太起初半信半疑,但隨著身邊越來越多熟人七嘴八舌的討論,漸漸的她開始覺得這或許會是一個賺錢的機會。
沒過多久,一位自稱是專業投資顧問的男子阿勝找上了她。並聲稱自己在業界已有多年的投資經驗,手上有許多「保證賺錢」的機會。
「您只需要投入一點本金,我們就會幫您操作,到時候一定會連本帶利的回收。」
懷著試試看的心態,王太太首次投資就拿出了二十萬元,果真這筆錢在沒多久後真的就收到獲利了,讓她開始對阿勝的話深信不疑。在接下來的六年裡,野心越來越大的王太太陸陸續續的投入了更多的資金,金額逐漸從數十萬增加到百萬,甚至動用了自己賴以為生的退休金,更四處向朋友做小額借貸,用來投資他堅信不移的納骨塔事業。
每當她有猶豫時,阿勝總是能用一套看似合理的說法打消她的疑慮。「妳看,前幾次不是都有拿回錢嗎?」「妳現在退出,豈不是前功盡棄了?」「再等等,等我們這一輪投資結束,妳一定可以拿回更多。」
即便有些親友曾經勸她須小心,但她仍選擇相信阿勝的花言巧語,且先前付出的投資也確實都有收到獲利,談話間充滿了誠意,親切的笑容加上誠懇的態度讓她覺得更加安心,放下了原有的戒備。
直到去年年底,當她再一次想要拿回部分的資金時,阿勝卻開始閃爍其詞。
「最近市場不穩,資金的調動上需要點時間。」「放心,我們一定會盡快撥發投資款的,請再給我們一點時間。」
可是就這樣等阿等,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了,錢始終沒回來,就連聯繫對方都變得困難。她才開始驚覺,這些年來所投入的六百萬元,可能已經全部落入了詐騙集團的口袋了。
最後她終於認清事實並鼓起勇氣前去報案,經過警方的調查後才揭露這並非單純的投資失利,而是該詐騙集團因欠下巨額債務,才會謊稱以投資靈骨塔的名義,吸取大量被害者的資金用來填補財務黑洞。而王太太所投入的款項,很可能早已被用於清償該集團所欠下的債務,而非真正的投資。
在聽到如此絕望的打擊下,她抱著一絲希望來到調解委員會,盼望多少能要回部分的款項。
調解當天,她仍然堅信對方會還錢。
「他們不是壞人!」她堅定地說著,「一定是遇到了困難,不然他們怎麼可能一直對我這麼好?」
其實這不是她第一次來到調解會了,過去半年裡,詐騙集團成員曾經出席過兩次。第一次,他們態度誠懇,表示願意分期還款,甚至在王太太面前簽下了一份看似正規的協議。然而,錢卻始終沒依約定還款。
第二次來時,他們開始推託責任,聲稱公司內部出現資金問題,要求再多給幾個月時間。並說著:我們不會逃跑,只是現在真的資金周轉困難,請給我們最後一次機會。
最後,終於來到了第三次的調解,坐在對面的,只有一名年輕人阿傑,是集團成員之一,也是在本次案件中唯一使用真實姓名的人。
他一開口就表示:「依據目前的情況,這些錢恐怕很難還你,更何況我還有出席調解會,其他人(集團成員)都沒有過來……」一副冷靜地說著。
我說:「王太太,妳應該明白,這是投資,而投資本來就有風險,沒有穩賺不賠的。」王太太聽聞後低下頭沉默不語。原來阿傑為取得王太太的信任,早已收服她的心,雙方在先前已經許諾互為乾媽、乾兒子了。
「可是當初你們說是保證獲利的!」王太太突然激動地反駁。
「可是我也有給你納骨塔的所有權狀,不是嗎?」阿傑輕浮挑眉的說道。
聽聞至此王太太瞬間愣住了。過去的六年,她完全是憑藉信任與口頭承諾來投資,她甚至連一張正式的合約都沒有,手上只有數張不知是真是假的自製權狀。
調解會議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結果卻不如人意。對方以各種理由推託,最終承諾分期付款償還。然而,經過了數個月,王太太只拿到現場阿傑給付的兩萬元,其餘的尾款完全不知去向。她依舊不肯相信,覺得只要再等一等,對方一定會還錢。
剛開始她渴望一個穩定的退休生活,希望自己手上的退休金能獲得最大的運用,也相信自己做出的決定是正確的。然而這份渴望未必是貪婪的,而是一種對未來生活安全感的寄託。但正是這樣的心理,導致讓她一步步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走出會議室時,她的步伐比來時更加沉重。旁人看著她,心中滿是無奈與不捨。她用了一輩子學會如何善待別人,卻在人生最後的歲月裡,輸給了自己對人性的信任,也輸給了內心對財富的執念。
或許,她最無法接受的,不是錢的損失,而是承認自己被騙的事實。
不死心的王太太仍盼望詐騙集團會出面解決,但在後來多次歷經調解無果後,王太太終於開始接受現實。在調解委員及警察的引導下,也諮詢了律師,了解詐騙的手法與投資的風險。她開始學習如何辨別詐騙,提高警覺,重新尋找生活的重心。
「錢雖然拿不回來,但至少我還有未來的日子可以過」她也知道她還欠很多人錢,但我不能繼續沉浸在過去的錯誤裡。
因為她是我的老朋友,大家都鼓勵她把自己的經歷化為一種勸世的警惕,並投身到調解會,以自身的故事,幫助更多長者了解投資的風險,也讓自己有機會從傷痛中走出來。從一開始的不甘心,一直到現在的釋懷,她終於能夠迎向新的生活。
身為調解委員,我見過太多長者因為信任而受騙。他們也許有些是貪心,或是對未來生活的不安,才會落入騙局。這些詐騙手法並非單純的欺騙,而是利用了人性最柔軟的部分—善良、信任與希望。
每次調解時,我都希望能夠幫助受害者討回公道,但更多時候,我只能看著他們在現實與情感之間掙扎,難以接受真相。王太太的故事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調解不只是處理糾紛,更像是一場心理的拉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