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法制專區 > 法律學堂專區 > 調解委員溫馨小故事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當理性與感性交織:調解如何達成雙贏 南區調解會江洪美梅調解委員

南區調解會江洪美梅調解委員
南區調解會江洪美梅調解委員

調解委員的工作,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談判,每一次的調解都是一場關於理解與妥協的試煉。
微涼的午後,調解室裡瀰漫著一股說不出的凝重。桌上擺著調解書、醫療收據,還有那份車禍鑑定報告,彷彿這些紙張承載的不只是數字和結論,更是兩個陌生人因一場意外而交織的命運。這是一樁看似簡單,卻又不簡單的車禍調解。
聲請人小林,50歲,某天午後開車行經一條車流不算繁忙的街道,未曾料想,卻與一位獨居老人曾伯發生了擦撞。事故發生時,曾伯沒有行走在斑馬線上,經車禍鑑定報告認定,小林才是這起車禍的肇事主因,而曾伯僅為次因。事故導致曾伯跌倒受傷,行動不便,最終不得不由唯一的親人—他的弟弟送進了安養中心。而這次調解,正是為了討論賠償事宜。
曾伯的弟弟代為出席,開口便提出賠償金額10萬元,語氣雖平靜,卻蘊藏著難掩的無奈:「我哥哥沒子女,平時靠撿回收過日子,如今受傷住進安養中心,未來的生活怎麼辦?」
小林的車險公司代表陳專員則回應:「依據醫療收據,保險公司最多只能支付6萬元,其中包含醫療費及精神撫慰金。」
賠償金額的爭執在冰冷的數據與炙熱的情感間來回拉扯,僵持不下,調解室內的空氣愈發凝重。
見氣氛僵硬,我決定暫時讓雙方休息,讓各自緊繃的情緒稍作沉澱。趁這個時機,我請小林到外頭談談。我沒有提數字,也沒有談法律,而是試著讓他理解這起事故對曾伯的影響。
「曾伯沒有子女,也沒有固定收入,受傷後沒辦法再去撿回收,只能住進安養中心。」我語氣放柔說道,「他弟弟今天代為出席,但往後能幫得了多久呢?」
小林沉默不語,手指無意識地揉著衣角,眉頭微皺,似乎陷入了思考。
我補上一句:「這筆錢不是法律上的義務,而是道義上的選擇。你願意再多給一點嗎?」他沉思片刻,終於抬起頭,語氣放緩:「我願意再出1萬2仟元。」
回到調解室後,小林親自開口說明了自己的決定,這個數字雖然不高,卻多了一份理解與誠意。曾伯的弟弟聽後,沉默了幾秒,最終點了點頭,雙方握手達成調解。
調解書簽字的那一刻,緊繃的空氣終於緩和下來。小林悄然吐了口氣,陳專員愷開始收拾文件準備離開,而曾伯的弟弟則輕聲道謝,聲音裡透著釋然。
這不是一場激烈的爭論,也不是誰輸誰贏的對決,而是一次人情的流動。在法律與道理之外,還有一種「溫度」,它不來自條文,而來自理解與善意。
那一天,我們沒有解決所有的問題,卻讓一場爭執化成了一次理解,讓一個困境多了一絲轉圜的餘地。
調解不僅僅是對法律與責任的釐清,更重要的是促進雙方的理解與同理心。有時候,僵局的關鍵不在於金額的多寡,而是在於雙方能否換位思考,理解對方的處境。這次的調解雖然過程充滿挑戰,卻也收穫了圓滿的結果。我深信,調解的核心價值不只是解決爭端,更是讓人與人之間找到理解與和解的橋樑。
希望這則調解故事能帶給大家一些啟發,也期盼未來在調解的路上,能夠幫助更多人找到雙贏的解決方案。

相關圖檔

  • 市府分類: 法律權益
  • 最後異動日期: 2025-03-29
  • 發布日期: 2025-03-29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政府法制局
  • 點閱次數: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