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喜做,甘願受?」——調解委員的心聲
午後的陽光透過百葉窗灑落在桌面上,我靜靜地翻閱著手中的案件資料。作為太平區調解委員會的主席,我早已習慣了這樣的日子——處理糾紛、安撫情緒,在對立的立場間尋找平衡。然而,最近的一場調解,卻讓我陷入深思,也讓我重新審視「義務」與「尊重」的界線。
一場不被尊重的調解
那天,一位民眾帶著律師前來,請求調解一樁財務糾紛。對方態度強硬,不僅堅持自己的立場,還要求我們配合她的時間,甚至指定非上班時段處理案件。雖然這不是我們的義務,但我體諒對方的困難,決定配合,與其他委員一同犧牲私人時間,特別安排了一場下午14:00之預約調解。
到了當日下午,我與幾名委員13時45分就先行來到調解室,耐心等待著當事人與律師的到來。然而,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房間裡的空氣也漸漸凝重起來。從13時45分等到14點,再從14時等到14時30分,對方始終沒有現身,也沒有任何通知。終於,調解會的秘書忍不住主動撥了通電話,才得知:「對造人律師臨時有事,今天不來了。」語氣平淡得彷彿這只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放下電話,我看向委員們,他們的表情從最初的耐心,漸漸變成無奈。有人低聲嘆了口氣,有人搖了搖頭,最後只聽到一位資深委員淡淡地說了句:「歡喜做,甘願受。」
話雖如此,但這句話背後,藏著多少不被理解的委屈與心寒?
當義務變成理所當然
身為調解委員,我們的工作是義務性的,不支領薪資,沒有任何報酬,完全憑著一份熱忱,願意貢獻自己的時間與專業,協助民眾解決糾紛。然而,這場無故缺席的調解,卻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的善意,是否已被視為理所當然?」
這並不是個案。過去,我也曾遇過當事人因為調解是免費的,便隨意更改時間,甚至在最後一刻取消會議,對調解程序毫不尊重。更讓我憂心的是,連專業的法律人士也輕忽調解的重要性,讓委員的努力白白付諸流水。
「如果我們的時間可以這樣被浪費,那調解的價值又何在?」我不禁這樣問自己。
我回想起過去處理的一樁鄰里糾紛,一對老夫婦與樓上的年輕租客因為噪音問題鬧得不可開交,雙方互不相讓,幾乎要對簿公堂。我們不辭辛勞,多次召集雙方溝通,分析法律條文,甚至模擬各種解決方案。最終,透過調解,年輕租客願意在夜間降低音量,老夫婦則承諾不再無端投訴,雙方握手言和。那時,我真正感受到調解的價值。
但如今,這種價值似乎正在被淡忘,甚至被忽視。
社區宣導——讓更多人理解調解的意義
為了讓更多民眾了解調解的重要性,我決定將重心放在宣導上。太平區調解委員會與區公所合作,參與全區39個里辦的里長與鄰長業務會議,展開了一場以「反詐騙、反毒與調解業務」為主題的宣導活動。
活動當天,社區活動中心內座無虛席,里長、鄰長與里民們紛紛到場。我走上台,拿起麥克風,語氣溫和卻堅定地說:「各位里長、鄰長,你們在社區的角色,就像我們調解委員一樣,都是守護地方和平的關鍵人物。調解不只是為了避免訴訟,更是為了促進和諧,讓社會少一些衝突,多一些理解。」
現場響起陣陣掌聲,接著,我們透過圖文並茂的簡報、生動有趣的案例分享,讓大家更深入認識調解程序。最受歡迎的,莫過於有獎徵答環節,當主持人拋出問題:「調解程序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台下幾位里民爭先恐後地舉手搶答,場面熱鬧非凡。
這場活動不僅讓更多人理解調解的真正意義,也讓我看到希望——如果民眾能夠更尊重這項制度,未來或許就能減少那些「理所當然的對待」,讓調解真正發揮它應有的價值。
結語——讓調解成為社會的橋樑
活動結束後,一位年輕的鄰長走上前,誠懇地對我說:「以前我以為調解只是個形式,但今天才明白,這是一座讓人和人之間找回溝通的橋樑。」這句話讓我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或許,改變不會一蹴可幾,但只要有人願意傾聽、願意理解,那麼調解這朵「和諧之花」,終有一天,會在太平區每個社區裡綻放得更加燦爛。
我整理好手邊的資料,深吸了一口氣,準備迎接下一場調解。我知道,這條路依然漫長,但我願意繼續堅持,因為我始終相信——真正的公平與和諧,來自於彼此的尊重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