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筆寫這篇調解心得,內心不禁忐忑不安。回顧自己在調解委員會服務將近二十年,處理過無數案件,除了調解條例規定無法調解的類型外,大多數都能在這裡圓滿解決。我通常在案件結束後便不再多想,不將事件放在心上,因此,當接到撰寫心得的任務時,才仔細回想這些年來的點滴,讓我不禁重新審視這段調解之路。
在調解案件中,交通事故佔了相當大的比例。每起車禍的發生情況大多類似,往往是因為一時的疏忽,並非故意所為。然而,當事故發生後,如何圓滿解決,往往取決於當事人的態度與應對方式。雖然調解案件不同,但核心問題卻往往相似。
現代社會中,車輛已是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但再怎麼小心,意外仍難以完全避免。在這些年的調解過程中,見過許多當事人,從一開始的緊張對立,到最後能彼此釋懷、達成共識,那種轉變總讓人感動。或許,事故帶來的不只是損失,更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珍惜當下,學會理解與包容,也讓彼此的路能夠走得更順暢一些。若雙方都有投保第三責任險,事情通常能較快落幕,保險理賠能減輕當事人的負擔,雙方也較能平心靜氣地協商。但如果其中一方沒有投保,事情往往就變得棘手。這時,若對方願意釋出善意,理解彼此的立場,願意以合理的方式達成和解,衝突往往能迎刃而解,最終還是能找到讓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因此,在調解過程中,我也會提醒車主們,投保第三責任險與超額保險的重要性,這不僅是保障自己,也是給予他人一份安心。
在調解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與想法,而我的態度始終是「每天都是學習與成長」。與雙方當事人溝通時,我不僅是在調解,更是在從每一次的經驗中學習,累積見識,透過觀察與實踐來成長,進而增長智慧。畢竟,智慧並非天生,而是來自於不斷地學習與內心的反思。
調解最困難的時刻,往往是當雙方當事人各執己見、互不退讓,甚至情緒激動、大聲爭執時。這時候,調解委員的角色就顯得格外重要。我們不能急著讓雙方直接對話,而是需要先穩住場面,選擇與其中一方單獨溝通,等對方情緒平復後,再去與另一方交談。這樣的方式不僅能減少衝突,也能讓雙方更理性地思考解決方案。
語氣往往是調解成敗關鍵因素。許多爭執並非源於事件本身,而是因為語氣的不敬,或是因第三方介入導致的誤解,讓當事人產生不滿情緒,進而僵持不下。因此,我們在與當事人溝通時,必須特別注意語氣的拿捏,保持冷靜、溫和,才能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誠意與公正。
這些年來,我深刻體會到,調解並非單純地判斷是非對錯,而是讓雙方找到能夠圓融的解決方式。有時候,只要委員願意先耐心傾聽,理解當事人的立場,再適時地引導對話,原本緊繃的氣氛往往就能慢慢緩解,調解也能順利完成。這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需要不斷學習與修煉的智慧,除了釐清是非對錯,我們也常看到社會中較為弱勢的一群人。有些當事人生活相對困苦,即使賠償金額不算高,對他們而言仍是一筆沉重的負擔。當面對這樣的案件時,調解委員們不免感到為難,因為我們的職責是秉持公正,確保雙方權益,但內心卻也希望這些人能夠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而不只是冰冷的法條與責任。
有時候,一點點的幫助就能改變他們的處境。我們無法決定賠償的數字,但我們可以協助雙方找到更圓滿的解決方式。或許是勸說對方寬容一些,或許是尋求社會資源,甚至是大家自發性地伸出援手,這些都讓調解不只是理性的協商,更帶有一份人情的溫度。
擔任調解委員多年,我深刻體會到,這個角色讓我們能接觸到社會中各種不同階層的人,親身感受人情冷暖。有人堅持己見不肯讓步,也有人因為現實壓力而難以抉擇。面對這些狀況,調解的核心不只是法律,更是我們如何以正確的心態來看待是非、理解人心。或許,真正的公正不僅是判斷對錯,而是在公平與溫情之間,找到最適合的平衡點。
調解就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人生百態。有時是堅持不讓的對峙,有時是理解與讓步的溫暖,每一次的調解,都是一次學習與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只是見證爭執的化解,更看見了人與人之間的善意與包容。
人生的路並不總是平坦,每個人都可能遇到意外與困難,而真正能讓我們前行的,不只是規則與制度,而是彼此之間的同理與體諒。因此,珍惜每一次相遇,放下無謂的爭執,學會理解與寬容,或許就能讓這個社會多一分溫暖,也讓自己的人生路走得更加從容而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