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有喝酒的習慣、也曾冒險酒後開車,看完這篇真實的案例或許您可能再也不敢酒駕,甚至可能滴酒不沾!
電話聲響起,是地方上一位有名望又熱心公益的仕紳來電,名叫王以恩(化名),從講話中聽得出他心中的憂鬱、惶恐及無助,一直詢問著調解的相關事項,可以得知這件事情的嚴重性,經安排當事人見面了解一下詳細的情形,聽他傷心的述說事情發生的經過:某日中午應朋友邀約前往餐敘並喝了點酒,後來有事要前往附近的另一位朋友家,想說距離很近也剛好那位可以幫忙代駕的朋友正在忙就沒找代駕而自行開車前往,很不幸的在一個T字路口有位年邁的阿義伯(化名)騎來一部腳踏車要左轉彎就這樣被他正在直行的車輕微擦撞,結果這位阿義伯因為跌倒,頭部著地昏迷不醒,經救護車緊急送往醫院進行顱內手術,手術雖然順利完成,但在數天後收到警方的通知:當事人已經死亡,必須至警局作筆錄及出席偵查庭,過程中死者家屬堅決的表示不和解、要提告讓酒駕肇事者坐牢。
原本是一位人生勝利組風光的仕紳,面對這一連串突如其來的噩耗,宛如晴天霹靂因而驚慌失措、六神無主只因為『酒駕』;為了表達對死者及家屬的哀悼及歉意,拜託許多在地的親朋好友幫忙聯繫,但始終無法取得死者家屬的原諒,也因此一些本來熱心幫忙的好朋友不敢再插手此事,陷入徬徨無助、寢食難安、日漸消瘦!
接到這樣棘手的請託案件,該不該介入幫忙?抑或是『各人造業各人擔』? 基於當事人是位善良及熱心服務社區的仕紳,在事件發生後認錯、悔過及願意負起所有責任以及立誓不會再酒駕甚至也戒酒了,也為了社會的和諧,我決定試試看能否幫忙他在民事上和解,隨即開始著手分析該案,從警方的車禍事故資料及行車紀錄器來看,若單純以路權來研判,死者在無號誌的T字路口左轉彎與直行車擦撞應是事故的主因,王以恩先生直行未注意車前狀況屬於次因,但若考量酒駕因素,可能會是同為肇事原因,後來的行車事故鑑定委員會所作的鑑定報告證實了這個雙方的肇事責任。接下來聯繫了死者阿義伯的家屬,家屬表示阿義伯的兒子皆是醫師,共同商量的結果是不願意和解,為了完成調解的程序也請警察局轉送區公所調解委員會安排調解,死者家屬向調解委員會表示不會去調解也不願意和解,和解之路將因此受挫!
為了調解本案慎重起見,我向好朋友也是資深律師陳律師(專業調解人、仲裁人及講師,學歷:台灣法學博士、美國衝突解決法學碩士)諮詢,陳律師教導我應如何詢問對方關鍵的問題,以及向地檢署提出『修復式司法程序申請』。有了陳律師的加持,提起勇氣前往死者阿義伯的長子林忠(化名)開業的醫院向他表達委託人的歉意、願意負責及想要和解的誠意,經過30分鐘的懇談,林忠醫師表示深表感動也表達對於酒駕的極度不滿與怨恨,提出要求『如何保證肇事者不會再酒駕?』,在與委託人擬出保證方式後,林忠醫師也同意所提方式並願意放下。林忠醫師雖然同意了,尚須其他兄弟姊妹都同意才有用,接下來又擇日前往另一家醫院找阿義伯的次子林孝(化名)醫師,林孝醫師知道是來談和解,還沒對談就以很不悅的表情請我離開,和解之路又再次受挫! 不死心的勇氣又來了,再次拿起手機打給林孝醫師,先是道歉接著慢慢溝通,沒被掛電話且完成了對話,林孝醫師同意由林忠醫師統籌處理此事,事情處理到這地步算是在和解的路上邁向前一步。
由於我從王以恩那裡得知本案偵查庭在即,於是我立即向林忠醫師電話詢問能否與兄弟一同前來調解會協調本案,林忠醫師告知阿義伯的三子林和(化名)醫師夫婦因在地的一些相關流言、耳語而憤怒不已因此拒絕調解,又是一個難關等待解決!和解之路可謂困難重重,該事件的當事人都備受折磨!一場酒駕死亡車禍事故,造成一位年邁的阿義伯過世、為了搶救生命,耗費多少醫療資源的投入、為了雙方能和解,檯面上、檯面下動員了無數的人力資源。
當事人一時的疏忽,酒駕的代價不輕,大致上可歸納以下幾點:
- 對於車禍身亡死者及家屬的終生內疚
- 吊銷駕照(終生不得再考照)及吊銷行照
- 刑事的判決(過失致死罪、公共危險罪)
- 民事的鉅額賠償而且保險不理賠須全額自付賠償
- 身心的煎熬……
做為調解委員的我雖然讓一件原本毫無和解希望的車禍案件解開部分死者家屬的心結,但是對於酒駕這種可能致人重傷或死亡的犯罪行為(到底是過失?還是故意?),應該用怎樣的心態來面對卻仍然有待商確? 而酒駕肇事者無可逃避的須面對未來冗長的訴訟程序,是否有牢獄之災只能靜待司法的裁判。
我在此奉勸:若您曾經酒駕或未來可能意圖酒駕,千萬不要心存僥倖以身試法,酒駕的代價有可能會是家破人亡、傾家蕩產,不要以為不會那麼倒楣發生在自己身上,偏偏就是會發生,在處理該案件期間也又聽到一位有酒駕前科的鄉民在跨年夜酒駕肇事,事後逃之夭夭,眾多歷歷在目的案例若還不能喚醒酒駕者清醒覺悟,下一個案例中的主角就有可能是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