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法制專區 > 法律學堂專區 > 調解委員溫馨小故事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父母在世若不孝 墳前苦喊沒必要 南屯區調解會陳阿鳳調解委員

南屯區調解會陳阿鳳調解委員
南屯區調解會陳阿鳳調解委員

   「調解」兩字的定義:就是發生紛爭的雙方當事人,在調解委員的協調下,互相退讓、換位思考,尋求一種都能接受的方法,達成共識!走向和解之路。調解工作並非我本行,但我熱衷這個工作,但到底是什麼原因,我也說不上來,或許跟我這一生喜歡助人為樂、幫人解決問題、成全別人的個性有關。

    在民國103年,我在因緣際會下成為臺中市觀護協會理事長,開始關懷協助臺中地院少年法庭的非行少年,辦理觀護輔導工作,這是我第一次跟法院有了接觸,在理事長任期結束後,聽從臺中地院少年庭保護官張主任的建議並在他的推薦下,加入臺中地院家事庭調解委員會,結下調解工作緣,憑藉不懈的努力,我曾榮獲臺中地院「家事績優調解委員」,從那時起,我開始積極參與各種相關的學習活動,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在108年,我開始擔任臺中市第三屆南屯區調解委員會迄今,在認真學習下,年年都獲得「臺中市政府績優調解委員市長獎」殊榮。113年,我經過臺灣臺中地方法院遴選,成為民事調解委員,這份工作是我退休後的最佳選擇,我將繼續努力服務社會,並貢獻自己的專長,以實際行動印證「退休絕非終結,反而是嶄新起點」。

    在調解工作歷練中,我有幾點堅持:

一、狂熱學習:經常利用零碎時間,閱讀調解工具書,或研習的講義,調解時若碰到僵局,事後一定不恥下問與調解夥伴研討,透過網路搜尋相關案例,不斷提升自己的調解技巧。

二、永不放棄:我不輕易放棄任何案件,耐心傾聽雙方的訴求、心聲,找出可以連結的脈絡,依我的調解經驗跟他們分享,常常最後都能調解成功。

三、真心關懷:對當事人的關懷並不僅僅是工作,而是一種真誠的情感。不管調解結果如何,我總是以親切和友善的態度對待當事人,讓他們對調解充滿信心。

四、技巧運用:善於運用各種調解要領,讓當事人能感受到我有能力解決他們的紛爭,比如從穿著、態度、聲調、表情、肢體語言等適度表現,以及適時的幽默,因此調解也是一門溝通藝術!

五、持續進修:我勤於研習,參加相關的講習活動或參訪不缺席,還要記得與調解夥伴們建立感情、交換心得,認真努力勤作筆記,做好功課,並經常保持吸取最新的專業知識。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處理長者父母親生活照顧,衍生許多子女在照顧上問題爭議,我將以印證「父母在世若不孝 墳前苦喊沒必要」俗諺,分享一個我曾經手的案例:

   以往,多子多孫被視為福氣的象徵。然而,在這個案例中,林家的兄弟姊妹們卻因為撫養費的爭議而讓家庭陷入了混亂。當時的主角是88歲的林媽媽,由大兒子推著輪椅進入調解室,她是聲請人,而其他7位兄弟姊妹則成為相對人。這場調解源自對撫養費的爭議。

    爸爸在世時,一切相安無事。然而,三年前爸爸離世,媽媽隨後和大兒子同住。在臨終前,爸爸處理了家產,特別留下一棟房子,讓林媽媽可以安享晚年。兄弟姐妹們原本輪流照顧媽媽,但由於各自家庭的需求,他們只能偶爾回來。

    媽媽的年紀漸長,健康狀況日益惡化,她卻堅持不去療養院。這三年來,大哥一直是親自照顧媽媽的主要負擔者。大哥認為,由於其他兄弟姊妹未能輪流照顧,也應該共同分擔撫養費。而其他兄弟姊妹則認為:「爸爸遺留的房子是你在住,本來你就應該照顧媽媽。如果要共同負擔撫養費,你是否也應該要共同分擔租金?或者乾脆用房子去抵押,借錢支付撫養費?」

    在調解室裡,紛爭升溫,一言一語間充斥著爭執。媽媽也因此激動,指責兒女們都希望她早點離世,以便分割財產。這讓在場的兒女們都感到震驚。在這個艱難時刻,我充分發揮了我的調解技能,輕聲細語地安撫著每一位當事人。

    我提醒他們,撫養父母是子女的責任,並強調好好溝通的重要性。我勸告他們,不要因為照顧媽媽的事情而鬧上法庭,由法官來做最終的裁決。我也呼籲其他兄弟姊妹要多體諒大哥長時間的照顧辛苦,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子女,他們也不希望自己老了後子女因照顧而產生爭執。責任與義務是相對的,爸爸當初也都給了你們該有的,今天你們為了照顧媽媽而吵,相信爸爸在天之靈,一定也會很難過。最終,我提出了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案,讓大家均分負擔,最終調解成立圓滿解決雙方的爭執。

    這場調解是一場家庭的奇蹟,也是我作為調解委員的一次成功經驗。我深信,「百善孝為先,好運氣、好福報,從孝順父母開始」。透過合理的分擔與溝通,讓這場家庭糾紛得以圓滿解決。台灣有一句諺語:「好囝毋免濟、濟囝餓死父」,這次的調解成立也象徵了一個家庭在父母長壽的同時,取得了和諧的共識。

相關圖檔

  • 市府分類: 法律權益
  • 最後異動日期: 2024-04-25
  • 發布日期: 2024-04-25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政府法制局
  • 點閱次數: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