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擔任調解委員二十餘年,遇過形形色色的人,有的當事人唯利是圖,見利忘義,讓人感慨萬千;有的當事人讓人覺得臺灣最美的風景就是人,人間處處有溫暖。調解生涯裡,有個案件令我印象深刻:一個國中生騎自行車不慎將老人撞倒身亡的交通事故。
某一天,國中生小智騎自行車在馬路上,為閃避來車而不慎碰撞到一旁散步的老人,造成老人跌倒,身受重傷,送醫後,不治死亡。
肇事的小智出於單親家庭,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無工作,且患有疾病需長期治療,領政府補助,是被立案的低收入戶。調解當天,有社工陪同調解,經濟狀況非常不好,是相當困頓堪憐的家庭。家中突遇這次重大意外,也沒有保險可分擔賠償費用,小智的父親非常煩惱。
意外過世的老人有四個兒子,調解時,四兄弟全部出席,調解時每一位都臉色凝重,看得出喪父悲痛之切。據瞭解,老人是退休警員,退休後長期從事公益活動,濟助貧困,一生不斷行善救濟貧苦。
調解中,四兄弟一一訴說內心的悲戚不捨……但後來,讓人訝異的是,四兄弟表示不要求任何賠償。
四兄弟說,小智一家困苦,整起事故也只是一場意外。為了不影響故去父親的行善功果,願無條件和解。他們相信如果父親在天有靈,也必會同意。
當下,我馬上慎重地跟未成年肇事的小智說,人要感恩惜福,長大後,要時時心存善念,回饋社會並時常行善……
這個調解案,就此落幕。
即使此案已過十幾年,依然記憶猶新。當年的國中生小智已長大成人,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據悉,小智只要一有時間,就四處行善當志工。這個案件當事人的後續成長發展,讓我感到欣慰又溫暖。當年原諒小智的四兄弟,他們的寬容大度與那些錙銖必較的當事人相比,有如雲泥之別;因幾百元的差額而大發雷霆的當事人,在調解時屢見不鮮。
清朝尚書張英的家人在老家修建府邸時,因地界不清與鄰居發生爭執。張英家人便把爭執情況寫信給人在京城的張英,詢問:「鄰居侵佔了張家三尺地,該如何處理?」
張英回信:「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回函後,慚愧不已,立刻主動讓出了三尺的土地,鄰居見狀,也自動讓出了三尺。於是,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六尺巷」因而得名。後來,清朝康熙爺知道了此事,便旌表設立牌坊以彰顯雙方謙讓之德,里仁為美之風。
這則六尺巷的故事蘊含著中國傳統的恕道與謙讓美德。人生在世,斤斤計較;人死燈滅時,又能帶走什麼呢?秦始皇集一身權勢與財富,死後也如一般人,化成灰,變成了土,不是嗎?
調解時,我常常與當事人分享這些故事,並在過程中加以分析勸說,希望他們能想通,能放下,盡量化解雙方糾紛與矛盾。如果大家都能如此效法古人的智慧與胸懷,各退一步,主動釋出善意,許多糾紛必可消弭於無形。
身為調解委員,我有一句勸:重返生活軌道好好生活,讓社會更加和諧,那麼「讓他三尺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