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法制專區 > 法律學堂專區 > 調解委員溫馨小故事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寬恕是世上最大的美德 后里區調解會頼玉枝調解委員

后里區調解委員會賴玉枝調解委員
后里區調解委員會賴玉枝調解委員

回想十五年前,才從職場退休不久……

當時還是后里鄉公所的民政課白課長,突然來了一通電話。

「公所想請您來當調解委員!」

這個突然的邀請,讓我驚愕不已。個性一向保守的我,還想緩些日子多加思考這個邀約。於是我回白課長:「請問課長,我可以考慮一下嗎?」

而電話那頭卻傳來:「恭喜妳已經獲聘!」我心中更是驚駭,內心擺盪波瀾不已。

自己已這把年紀,卻要面對從未接觸的新領域-「調解」。「我的能力,足夠嗎?」我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勝任這項艱鉅的任務?我心裡這麼想……

白課長可能因為我遲疑不語,便在電話中接著說道:「不用擔心,把妳多年在職場當督導的處理技巧,發揮出來即可。妳一定可以勝任的!工作愉快!」

白課長如此的肯定與鼓勵,讓我同意加入了「調解」這項神聖的使命行列。

   調解生涯的第一年,雖然我的調解成功率大都有80%以上,但每次遇到調解失敗,我心中總是糾結。即便工作完返家後,仍不斷回想整個調解環節,重新思考處理過程是哪裡出了問題,以致調解未成立?又或者,不停回想,自己是否忽略了什麼環節嗎?更多時候,是自己明明覺得調解過程十分滿意,而且又公正公平,但卻還是無法讓調解兩造完全認同而調解不成……每回失敗的經驗,漸漸讓一開始從事調解帶給我的成就感慢慢消失,甚至還常感沮喪。

後來外子發現,怎麼加入調解工作,回家後反而鬱鬱寡歡?我才與他談起「調解不成立」帶給我的說心理障礙與瓶頸。

當外子了解情形後,便對我說:「妳退休後,還有一個能為社會貢獻心力的調解殿堂,已經足夠。在這個殿堂,不但可為弱勢者發聲,而且還能將心比心,站在雙方立場,兩造雙方解說分析,最終達成和解、創造雙贏。只要盡心幫助更多的人,盡全力讓前來調解的人,盡量可解開心結,就功德圓滿了!」

經過外子幾次開導,我終於釋懷。並期待未來的調解之路,能更順利。

    不知不覺中,加入調解工作多年了。雖然有些案件已經非常盡力,但仍沒能達成和解。不過,還是曾發生過很多非常溫馨的畫面與故事,讓我縈繞心頭一生……

多年前,我曾調解一件死亡車禍案件。那是一位在后里科技廠上班的陳小美小姐(化名),撞死了一位70多歲的王姓老翁。前來聲請調解的是王姓老翁的長子-王阿標(化名)

當時,我看到繼承系統表內,有四名子女與王姓老翁的太太,本以為應很難調解。因為從前每回經手死亡車禍,死者各家屬都有非常多的意見,甚至要求高額賠償。

而在這個案件中,王姓老翁的子女和配偶們都委任長子王阿標先生處理調解事宜。我先問了王阿標先生,有什麼樣的賠償要求?

「我母親有特別交代,只要來簽和解書就好,沒有任何要求。我父親的身後事,已經全部處理完畢,單純只希望法院能輕判陳小美小姐,才趕快來和解。」王阿標先生這樣的回覆,我已感到相當驚訝。

接著,我再問他,其他家屬也都沒有意見嗎?王阿標的再次回覆更令我感到萬分難得與敬佩。

王阿標說:「我們都尊重母親的決定。我們小時候,父親常告訴我和兄弟們:『寬恕是世上最大的美德。』不論發生什麼事,都希望我們不要咄咄逼人;反之,希望我們能學會原諒。」

「當初得知父親的死訊,我母親與四位兄弟在討論應該如何處理時,媽媽重複了爸爸的教誨。於是,我們兄弟完全聽從媽媽的決定。」

是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可以教育出這樣的國民呢?如此孝順並大度的人,在現代的社會裡可說「屈指可數」!畢竟國人大都認爲死者為大,因此每次進行死亡車禍的調解工作,都格外困難,會發生爭執是毫無懸念的事,更別提兄弟之間,對處理死亡車禍後續事宜,總有不同的想法;對於如此樸實的家庭,能夠在家庭中達成共識,不予追究及求償,令我大感意外。

    另一方面,我也去了解肇事方-陳小美小姐,有無任何意見或想法?陳小美小姐的婆婆當時也來到調解會,這位老者代替兒媳說道:「事發後,我們立即包了三十萬元的奠儀送去王家,結果對方將這筆奠儀用我們小美的名義,捐贈給慈善機構,並把捐款收據送回來給我們,還希望能讓我們小美減輕心理壓力,祝福小美往後都一帆風順。王阿標先生也表示,後續請我們不要再有任何答謝動作,事情解決就好……王先生的善意,真的很讓我們慚愧、感動!」

    這樣一樁案件,讓我對這個世界有了與從前相當不同的看法。雖然王老先生因車禍離世,但讓我看到,這世上不只有爭吵,還有更多的美好。人與人之間,如果都能像這樣充滿愛與寬恕,這個世界也許會更加平靜和諧。我也因此案經常縈繞我心,當作我擔任調解委員的目標,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多的體諒與和平~

相關圖檔

  • 市府分類: 法律權益
  • 最後異動日期: 2021-06-07
  • 發布日期: 2021-06-07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政府法制局
  • 點閱次數: 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