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法制專區 > 法律學堂專區 > 調解委員溫馨小故事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外籍人士車禍調解經驗 東區調解會朱家成調解委員

22東區朱家成調解委員生活照片
22東區朱家成調解委員生活照片

東區調解委員會-朱家成委員因妻兒長年定居國外,所以委員每年都會不定期至國外與妻兒團聚,共享天倫。而旅居國外的生活,讓朱家成委員的英語能力精進不少,以英語與外籍人士溝通無礙。因此,每當東區調解委員會發生需以英語和當事人溝通的調解案件時,都會請朱委員幫忙,而委員也都不負眾望,盡心協調每件負責的調解案。在經手過的調解案件中,有件車禍調解案令朱委員印象深刻,讓朱家成委員對下面這句話深感讚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富有人情味的市井小民。 

朱家成委員憶起這段往事…… 

「某一天,LINE來電響起,是調解秘書!不知道調解委員會發生了什麼狀況?接起電話前,我心裡忖度著。 

果然,接起電話,調解委員會林秘書說:『委員好!我們有件車禍案,其中一位當事人是美國籍。您時間方便嗎?能不能借重您流利的英語,協助調解?』 

我想,英語流利雖不敢當,但基本的溝通對話,我的英語程度應該還行,就立刻答應了這請求。 

林調解秘書接著簡述案情:『那位美籍人士名叫強森。強森的太太是本國人,但無法配合調解時間陪同強森出席,所以事先打電話到調解會,詢問調解會協助她先生中英語翻譯的可能性。』 

基於服務不分國籍的精神,也為了在調解時,能更精確地將雙方當事人的意思傳達出來,我立即商請我的好友-蕭瑞珠老師,在調解時,請她與我一起協助翻譯事宜。   

 調解當天,我特別提早到調解會,將案件拿出再審視一番。根據當事人提供的事故現場圖與初步分析研判表來分析雙方的肇事責任,並預先想好正式調解時,可能需要的英語關鍵字與詞句。 

走進調解室後,一如往常先確認車禍事故當事人的身分;除了外國人強森先生以外,另兩位當事人一位是宅即便送貨員阿茂,另ㄧ位是計程車司機大頭。我將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再向三方敘明一次。我除了用簡單的英語同步向強森先生說明,也請英語超棒的好友蕭瑞珠老師在旁,再詳細翻譯一次,以確認能精準傳達。 

 雖然初判表標註:『本案依現有跡證,尚難客觀釐清肇事原因,無法分析研判。』但透過事故現場圖與各方的敘述,仍可勾勒出事故輪廓。可是,原本認為簡單的肇事責任分析,卻因為文化差異使得調解過程一度陷入僵局。 

 原來,是阿茂與大頭雙方之間,先發生了車禍,讓後續出現的強森煞車不及,擦撞上肇事主因的車輛。所以,按調解的經驗法則,強森仍需負擔三成責任。但麻煩的是,強森無法認同肇責分析結果,始終表達自己沒有肇事責任,更不願賠償阿茂與大頭的損失,甚至表示,即便調解不成對後續可能造成時間、金錢上的損失,他也在所不惜……   

 我試著將每一方的肇事責任判斷方式以英語向強森先生仔細說明,每說完一句,蕭瑞珠老師隨即再向強森重複翻譯,再確認一次;同時,也勸阿茂與大頭盡可能大事化小,且強森需賠償阿茂與大頭的金額也並不高,若阿茂與大頭都同意不追究強森的肇事責任,這個案件就能迅速圓滿解決,大家即可放下心中大石。

     經我努力撮合三方意見、多番溝通,雖然初判車禍三方均有責任,但本國人阿茂與大頭的友善,擔起所有責任,不要求強森任何賠償。我同時告訴強森,依臺灣的交通法律規定,這起車禍其實三人各有責任,是因為另兩方的善意不與他計較,這件調解案才能圓滿落幕,因此,他未來駕車得更加小心才是!

 順利調解結案後,強森的太太致電調解會,表示原本擔心他先生強森不諳中文,單獨進行調解而能成功的機會,應該微乎其微。沒想到另兩方當事人寬宏大度,也深深感謝調解會用心安排,以中英語溝通、盡心調解。   

 朱家成委員總結這次的調解經驗說道:「我擔任調解委員多年,調解案件五花八門,偶爾遇有外籍人士,但通常會有陪同的翻譯人員出席,鮮少見到只有外籍人士單獨出席調解的情況。很慶幸,這個案件最後兩位本國當事人-阿茂與大頭,願意體諒國內外文化差異,並相當善良各退一步,再加上蕭瑞珠老師的中、英語翻譯協助,順利消弭了三方的紛爭。」 

朱委員繼續分享:「調解委員雖是調解過程的潤滑劑,但這件案子令我感動的是,市井小民阿茂與大頭的寬闊胸懷。他們能夠捐棄成見,各退一步成立本件調解,讓三方海闊天空,恰恰印證了『台灣人,就是台灣最美的風景』!」 

   朱家成委員分享的這則調解小故事,讓人見識到調解委員們,除了擁有超人般的調解技巧,另外還「18般武藝樣樣精通」;像朱委員擁有的優異外語能力,也是讓調解案圓滿成立的利器呢!故事中,除了動人的台灣市井小民的美麗人心,也讚嘆調解委員們終身學習(外語)的精神,令我們生出效法之心。

相關圖檔

  • 市府分類: 法律權益
  • 最後異動日期: 2020-09-29
  • 發布日期: 2020-09-29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政府法制局
  • 點閱次數: 3297